Sakul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 男子片裙palimayen

Sakul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 男子片裙palimayen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Sakul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男性根據年齡階層有不同裝扮,以青年為例(約14至16歲)頭戴額飾ulet、下身著片裙palimayen;成年男子上身加穿方衣tadisawak。

目前Sakul部落保存年代較久的男子片裙palimayen之形制大致相同,均為7至8片布條貼縫繡有複雜紋樣的黑色布塊,並利用粉紅、藍、綠等色系之毛線流蘇裝飾,最後拼接於長形白布條上。穿著時從身體後側往前圍繞,綁繩繫於左大腿側邊,片裙之下僅穿著遮陰布或內褲,並不會穿戴綁腿或後敞褲。根據耆老描述,為了跳舞方便,傳統Sakul男子片裙上的布條之間不會接縫在一起,本館典藏的2件片裙的布片上方,均有後期縫合加工的情況,應是受到阿美族表演服裝的影響。

衣物的原持有者高阿玉女士原名チペト,1882年生於歸化社,此套衣物在1980年代高阿玉女士過世前託付家人保存。2013年前由家人從長輩的遺物中發現這批珍貴衣飾而捐贈予民族所博物館蒐藏。2019年起Sakul返鄉青年們更以文健站為基地,與耆老們的密切合作,透過老照片比對以及大量的訪談,蒐集了部落傳統盛裝lusid所包含的物件、涉及之族語詞彙以及織作方式,傳承服飾織作文化。

參考資料:
蔡文進、李逸偉、羅文君(2023年4月)。Sakul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衣飾文資調查報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原住民族暫行分級文物調查研究計畫。計畫編號11011A02S03。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Sakul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族衣飾: 男子片裙palimayen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內容描述

Sakul社群因其與舊聚落的歷史淵源以及族群人口優勢,多數耆老習慣自稱撒奇萊雅,亦十分清楚自身與阿美族的差異,撒奇萊雅語中的lusid,指的是各性別與年齡階級者參與儀式之完整裝束,這些衣飾物件通常只在直系血親或近親間流通不隨意出借或贈予他人。

男性根據年齡階層有不同裝扮,以青年為例(約14至16歲)頭戴額飾ulet、下身著片裙palimayen;成年男子上身加穿方衣tadisawak。

目前Sakul部落保存年代較久的男子片裙palimayen之形制大致相同,均為7至8片布條貼縫繡有複雜紋樣的黑色布塊,並利用粉紅、藍、綠等色系之毛線流蘇裝飾,最後拼接於長形白布條上。穿著時從身體後側往前圍繞,綁繩繫於左大腿側邊,片裙之下僅穿著遮陰布或內褲,並不會穿戴綁腿或後敞褲。根據耆老描述,為了跳舞方便,傳統Sakul男子片裙上的布條之間不會接縫在一起,本館典藏的2件片裙的布片上方,均有後期縫合加工的情況,應是受到阿美族表演服裝的影響。

衣物的原持有者高阿玉女士原名チペト,1882年生於歸化社,此套衣物在1980年代高阿玉女士過世前託付家人保存。2013年前由家人從長輩的遺物中發現這批珍貴衣飾而捐贈予民族所博物館蒐藏。2019年起Sakul返鄉青年們更以文健站為基地,與耆老們的密切合作,透過老照片比對以及大量的訪談,蒐集了部落傳統盛裝lusid所包含的物件、涉及之族語詞彙以及織作方式,傳承服飾織作文化。

參考資料:
蔡文進、李逸偉、羅文君(2023年4月)。Sakul撒固兒部落撒奇萊雅衣飾文資調查報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原住民族暫行分級文物調查研究計畫。計畫編號11011A02S03。

物件類別
文物
其他內容描述
族群: 

撒奇萊雅族

尺寸: 

L91cm*W52cm

主題: 

服裝

主要材質: 

棉、麻、毛線、玻璃

數量: 

1

創建時間
入藏時間: 
2013/12/25
蒐藏時間: 
2013/10/20
創建地點
來源地點: 
花蓮縣國福里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校正
貢獻者
捐贈者: 
陳林生
原持有者: 
高阿玉
蒐藏者: 
黃宣衛
識別碼
9779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