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文物原為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的樑柱,此棟祖屋在1935年日治時期便被官方指定為史蹟保存。此棟建物往昔是掌握太巴塱部落最重要的敵首祭的Kakita'an家的住屋與祭儀場所。隨著宗教信仰的變遷,往昔在阿美族部落中扮演祭儀角色的祖祠大多已傾毀,僅存的這棟祖祠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北富村,1958年此屋為溫妮颱風摧毀,僅存數件雕刻木柱,後續由本所研究員劉斌雄先生在部落長老的同意下,帶回傾倒的圖紋屋柱入藏於民族所保存至今。

此件文物圖紋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方圖案似臼,為腰部稍細;中央刻畫了一個身體倒三角形、姿態呈大字形的男人,頭上刻有五道幅射狀的線條,他是傳說中打敗敵人的部落領袖,左右兩邊的小人像,一個成坐姿雙手平伸,一個為側面跑步狀,則是當時這位領袖的部將,下方還有兩個人像推測是被他所敗的敵人。人像腰間兩側有三個動物紋樣,分別是野豬(右側,全黑)、小童騎著的山羊(左側,全黑)以及鹿(左側,未著色),象徵自從此次戰役勝利之後,部落安定,捕獲獵物豐收之意。

依據耆老訪談之解說(2008),此柱則是Mayaw-kakalawan和Unak-kakalawan兄弟的靈位柱,較大的人形為兄,較小的人形為弟,另有兩個較小的圖像:一個坐姿雙手平伸,一個為側面跑步姿勢,則是記述哥哥從山上推動滾石傷害弟弟,而弟弟受傷坐在地上,哥哥則逃跑的樣貌。周邊的野獸則是兄弟成年時,接受媽媽提出的狩獵技巧考驗 ,而所獵得的野獸。

此批木柱圖紋所表現口傳故事、起源傳說具有豐富的內涵,例如:經天神協助成功繁衍子孫,而成為Kakita'an家祖先的一對兄妹、與敵首祭的起源相關的兄弟(mayau及enak)傳說、身體會發光而被海神捲走為妻的女神……等。2003年太巴塱年輕一輩族人倡議重建祖祠,並有取回此批雕刻木柱之提議,經過本所與族人意見交流,此批木柱仍由本所保存維護,部落族人則於2005年前來本所,由巫師於雕刻木柱前舉行隆重的儀式,迎請柱中的祖靈回鄉。祖祠重建方面,由本所協助經費,祖祠型制、工法以及木柱雕刻紋樣,除了依據耆老口述、千千岩助太郎調查紀錄之外,此批木雕成為族人重新雕刻屋柱的重要依據。重建祖詞於2007年重建完成,由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

參考資料:
任先民 1958 花蓮縣太巴塱阿美族的祖祠。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9-106
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 2008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祖祠之調查研究暨維護計畫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其他名稱
族語名稱: 

O ma'ot'otay a sariri no Loma' no Kakita'an i niyaro' no Tafalong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內容描述

此件文物原為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的樑柱,此棟祖屋在1935年日治時期便被官方指定為史蹟保存。此棟建物往昔是掌握太巴塱部落最重要的敵首祭的Kakita'an家的住屋與祭儀場所。隨著宗教信仰的變遷,往昔在阿美族部落中扮演祭儀角色的祖祠大多已傾毀,僅存的這棟祖祠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北富村,1958年此屋為溫妮颱風摧毀,僅存數件雕刻木柱,後續由本所研究員劉斌雄先生在部落長老的同意下,帶回傾倒的圖紋屋柱入藏於民族所保存至今。

此件文物圖紋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方圖案似臼,為腰部稍細;中央刻畫了一個身體倒三角形、姿態呈大字形的男人,頭上刻有五道幅射狀的線條,他是傳說中打敗敵人的部落領袖,左右兩邊的小人像,一個成坐姿雙手平伸,一個為側面跑步狀,則是當時這位領袖的部將,下方還有兩個人像推測是被他所敗的敵人。人像腰間兩側有三個動物紋樣,分別是野豬(右側,全黑)、小童騎著的山羊(左側,全黑)以及鹿(左側,未著色),象徵自從此次戰役勝利之後,部落安定,捕獲獵物豐收之意。

依據耆老訪談之解說(2008),此柱則是Mayaw-kakalawan和Unak-kakalawan兄弟的靈位柱,較大的人形為兄,較小的人形為弟,另有兩個較小的圖像:一個坐姿雙手平伸,一個為側面跑步姿勢,則是記述哥哥從山上推動滾石傷害弟弟,而弟弟受傷坐在地上,哥哥則逃跑的樣貌。周邊的野獸則是兄弟成年時,接受媽媽提出的狩獵技巧考驗 ,而所獵得的野獸。

此批木柱圖紋所表現口傳故事、起源傳說具有豐富的內涵,例如:經天神協助成功繁衍子孫,而成為Kakita'an家祖先的一對兄妹、與敵首祭的起源相關的兄弟(mayau及enak)傳說、身體會發光而被海神捲走為妻的女神……等。2003年太巴塱年輕一輩族人倡議重建祖祠,並有取回此批雕刻木柱之提議,經過本所與族人意見交流,此批木柱仍由本所保存維護,部落族人則於2005年前來本所,由巫師於雕刻木柱前舉行隆重的儀式,迎請柱中的祖靈回鄉。祖祠重建方面,由本所協助經費,祖祠型制、工法以及木柱雕刻紋樣,除了依據耆老口述、千千岩助太郎調查紀錄之外,此批木雕成為族人重新雕刻屋柱的重要依據。重建祖詞於2007年重建完成,由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

參考資料:
任先民 1958 花蓮縣太巴塱阿美族的祖祠。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9-106
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 2008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祖祠之調查研究暨維護計畫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

物件類別
文物
其他內容描述
族群: 

阿美族

尺寸: 

高315cm,上端寬90cm、下端寬80cm,厚12.5cm

主題: 

家屋裝飾

主題: 

日用具

主題: 

建築

技術: 

主要材質: 

數量: 

1

創建時間
入藏時間: 
1958
蒐藏時間: 
1958
創建地點
來源地點: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校正
貢獻者
蒐藏者: 
劉斌雄
識別碼
8447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