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雕刻木柱

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雕刻木柱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這兩件木雕板原是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中的立柱。1958 年建和部落的青年會所因天主教進入部落而拆毀,會所內的兩件木雕板於當年度2月經民族所助理研究員的德國籍學者鮑克蘭(Inez de Beauclair)女士所蒐集,於3月收藏入館。

依據1956年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的田野工作實習課程中的田野照片記錄,這兩件木雕的位置分別在會所進門後右側 (女)及左側 (男像)。而依據現今部落耆老的回憶口述推測,這兩件木雕板應是1929年後建和部落遷至現址後,大約在1929~1933年期間,由兩名族人Lansiu(漢名林賢優) 與Adang漢名劉清福於青年時期合力創作雕刻完成,作為青年會所的支柱,建和部落的Haku 頭目更進一步將之稱為青年會所的靈魂。

2017年Kasavakan 族人為了重建60多年前拆除的青年會所,8月組團北上來到本所博物館調閱這兩件木雕板,由Haku 頭目進行儀式,耆老們並詳細地測量記錄,隨後部落亦提出「Kasavakan 射馬干部落青年會所木雕板復刻合作計畫」,由博物館輸出一比一大小之雕刻木板影像帆布供族人描摹,在Haku頭目的帶領下,耆老們於2017年年底協力完成木雕中柱重製,在2018年2月由青少年與長輩們合力搭建的青年會所正式完成。

參考資料:
任先民(1956)。魯凱族大南社的會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141-161。
凌純聲(1958)。臺灣土著族的宗廟與社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57。
陳奇祿、唐美君(1958)。標本圖說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一)。考古人類學刊,11,49-91。
羅文君(2023)。卑南族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簡史與雕刻木柱文資調查報告。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9,99-138。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雕刻木柱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內容描述

這兩件木雕板原是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中的立柱。1958 年建和部落的青年會所因天主教進入部落而拆毀,會所內的兩件木雕板於當年度2月經民族所助理研究員的德國籍學者鮑克蘭(Inez de Beauclair)女士所蒐集,於3月收藏入館。

依據1956年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的田野工作實習課程中的田野照片記錄,這兩件木雕的位置分別在會所進門後右側 (女)及左側 (男像)。而依據現今部落耆老的回憶口述推測,這兩件木雕板應是1929年後建和部落遷至現址後,大約在1929~1933年期間,由兩名族人Lansiu(漢名林賢優) 與Adang漢名劉清福於青年時期合力創作雕刻完成,作為青年會所的支柱,建和部落的Haku 頭目更進一步將之稱為青年會所的靈魂。

2017年Kasavakan 族人為了重建60多年前拆除的青年會所,8月組團北上來到本所博物館調閱這兩件木雕板,由Haku 頭目進行儀式,耆老們並詳細地測量記錄,隨後部落亦提出「Kasavakan 射馬干部落青年會所木雕板復刻合作計畫」,由博物館輸出一比一大小之雕刻木板影像帆布供族人描摹,在Haku頭目的帶領下,耆老們於2017年年底協力完成木雕中柱重製,在2018年2月由青少年與長輩們合力搭建的青年會所正式完成。

參考資料:
任先民(1956)。魯凱族大南社的會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141-161。
凌純聲(1958)。臺灣土著族的宗廟與社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57。
陳奇祿、唐美君(1958)。標本圖說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一)。考古人類學刊,11,49-91。
羅文君(2023)。卑南族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會所簡史與雕刻木柱文資調查報告。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9,99-138。

物件類別
文物
其他內容描述
族群: 

卑南族

尺寸: 

男像尺寸:長187cm 寬66 -77cm 厚4-6cm
女像尺寸:長180cm 寬67 -75cm 厚5-6cm

主題: 

人像

主題: 

家屋裝飾

主題: 

日用具

主題: 

建築

技術: 

主要材質: 

數量: 

1+1

創建時間
入藏時間: 
1958/03
蒐藏時間: 
1958/02
創建地點
來源地點: 
台東縣卑南鄉建和村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校正
貢獻者
蒐藏者: 
鮑克蘭
識別碼
3990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