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質雕繪圓桌

木質雕繪圓桌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文物外型及尺寸如同小型茶几,整體為木質,底座推測以一段完整的木材所製成,形似臺灣原住民族常見用以舂搗穀物的木臼,從中央腰部裂隙觀察,底座為中空構造。上蓋有正反兩面,皆上黑漆,一面平整,另一面中央釘有兩木條呈十字型相交,如同把手,上蓋的正反兩面周邊皆雕繪三道連續幾何及人形紋樣,並施以黑色、米黃、米白及紅色彩繪,兩面的紋飾略有不同:正面的人形紋為兩兩成對,共32個,上下排紋飾為菱形紋及波浪紋。背面的人形紋同樣是32個但手足連續不中斷,上下排皆為黑白相間的波浪紋。上蓋(桌面)與底座未固定,因此能掀起上蓋,木質底座內部有金屬薄片拼接而成的凹槽,深約16公分,並放置金屬棒一對。凹槽中印有黑色的字樣。
本件文物來源為早期位於台北市區的日本帝大教員宿舍,日本教師離台後將此桌留在該宿舍中,後續入住的教師仍持續保留,因此可推測本文物為日治時期的工藝製品。本案捐贈者家人多年前受贈此文物後,即妥善收存在家中,過去曾使用桌子內部的金屬凹槽放置木炭及炭灰,並使用這對金屬棒子尖端夾取木炭塊,用以取暖。(說明為捐贈者口述提供 ,博物館繕打整理。)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木質雕繪圓桌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內容描述

此文物外型及尺寸如同小型茶几,整體為木質,底座推測以一段完整的木材所製成,形似臺灣原住民族常見用以舂搗穀物的木臼,從中央腰部裂隙觀察,底座為中空構造。上蓋有正反兩面,皆上黑漆,一面平整,另一面中央釘有兩木條呈十字型相交,如同把手,上蓋的正反兩面周邊皆雕繪三道連續幾何及人形紋樣,並施以黑色、米黃、米白及紅色彩繪,兩面的紋飾略有不同:正面的人形紋為兩兩成對,共32個,上下排紋飾為菱形紋及波浪紋。背面的人形紋同樣是32個但手足連續不中斷,上下排皆為黑白相間的波浪紋。上蓋(桌面)與底座未固定,因此能掀起上蓋,木質底座內部有金屬薄片拼接而成的凹槽,深約16公分,並放置金屬棒一對。凹槽中印有黑色的字樣。
本件文物來源為早期位於台北市區的日本帝大教員宿舍,日本教師離台後將此桌留在該宿舍中,後續入住的教師仍持續保留,因此可推測本文物為日治時期的工藝製品。本案捐贈者家人多年前受贈此文物後,即妥善收存在家中,過去曾使用桌子內部的金屬凹槽放置木炭及炭灰,並使用這對金屬棒子尖端夾取木炭塊,用以取暖。(說明為捐贈者口述提供 ,博物館繕打整理。)

物件類別
文物
其他內容描述
族群: 

台灣漢人

尺寸: 

直徑51cm,高51cm。
上蓋:直徑51.4cm,邊緣厚1.5cm。中央十字形木質把手長37.5cm,寬38cm,高3.5cm。
金屬棒一對:個別長度為29.7cm、30cm。

主要材質: 

數量: 

1組(含上蓋1件、金屬棒1對)

貢獻者
相關人物: 
李匡悌
捐贈者: 
林渭川
捐贈者: 
許振榮
識別碼
10071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