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部落歷史與分佈

 

1. kiŋijan kiŋajan

  kiŋijan 社位於大濁水北溪與支流soeli 溪合流處東北約4公里之山坡地,海拔1,060公尺,其地大致為南向之傾斜地;部落北部有緩斜地及部份平坦地,較適於農耕,但愈往南側傾斜愈急,且多斷崖,氣溫最高華氏90度,最低20度,冬季常有霜雪,雨量3,500公厘左右,9、10月最多雨。
  根據馬淵氏所調查kiŋijan 社之系譜#kiŋijan 社之祖為takun-bato,率領其族人從pinsəbəkan,經南湖大山以及piəxau 等地而至mojau 地方,takun 即在mojau 逝世,並由其子yibang-takun 等繼任,而遷至kiŋijan 社址。其後有一著名頭目曰puki 出現,puki 死後由其子jigan puki 繼任,亦為著名頭目,其事蹟流傳至今日者尚有不少。

2. babo-lelao kəlumoan

  babo-lelao 部落在大濁水溪北溪與mohen 溪合流處之西北方約5.7公里處,海拔1,121公尺,為一南向斜地,氣候大致與kiŋijan 部落相似。babo-lelao 社可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稱kəlumoan,下部即babo-lelao,或稱kəvəvu;前引森丑之助記錄,即以kəlumoan babo-lelao 為兩部落。
  babo-lelao 社人與kiŋijan 社人大約同時遷來,由takun nobai 率眾自pinsəbəkan 遷來;至於上下兩部是由takun 之兩子分居而成,或由兩人分別遷來則不詳,惟較後有自babo-kaikai 部落遷來的人,住於上部kəlumoan,構成新份子則屬實。

3. regeax

  regeax 部落居住於北濁水溪的支流bushwan 溪左岸臺地。最初由məbei nogan 所率領,與前二部落大約同時遷來;定居後又另有mənebo 亞群的人遷來共住,而組成一混居的部落。

4. xaga-paris

  xaga-paris 為堆石甚高之意,以之形容此部落的居地環境。xaga-paris 部落位於大濁水北溪支流bushwan 溪右岸,lejoxen 部落的西北方約5.7公里,海拔1,100公尺之臺地。沿河地帶急峻而多斷崖,耕地少,但山腹地傾斜稍緩,地亦較肥沃,雨量平均近3,000公厘,9、10兩月多雨,1、2兩月少雨,氣溫最高華氏87度,最低34度。

  xaga-paris 部落的人大概與kiŋijan babo-lelao 社同時遷來大濁水北溪岸一帶,最初居於mojau 地方,其後又遷至kiŋijan,最後再遷至xaga-paris。定居後,又有mənebo 的人遷來同住。

5. tubulag

  tubulag 部落亦在大濁水北溪支流bushwan 上游右岸,其地居民亦與前數社人同時遷來,定居後又有mənebo 亞族的人遷來同住,居住於tubulag 社的mənebo 人較前二社多,約佔全部落之三分之一。

6. piəxau

  piəxau 社位於大濁水北溪(本部落人稱為mudaŋ 河,即黑水之意,seqoleq 人稱məkauŋ 河)與skaogan 溪會合點的南方約一公里半處,海拔936公尺的台地,為一向北傾斜地,四周都是高山。沿北溪地帶多斷崖,僅在部落附近有若干平地。氣溫最高華氏85度,最低30度,雨量2,300公厘,10、11月雨量最多。

  據piəxau 社傅說,其原居地在南投縣霧社以北地,後因人口增加,乃商量越南湖大山找新地。最初由wasau-pajas 為領袖,率眾遷到大濁水北溪上流左岸之xabun-kolo 地方。第二任頭目為budu, budu 死後由bixɔ-nawi 繼任,bixɔ nawi 就任後遷至u-wan 定居,並就頭目之名bixɔ 為名,日本人稱之為piəxau 社,這是tseole məbəala 亞群人所建的最强大的部落。

7. təlangan təpijaxan

  這兩個部落也是məbəala 人所建立的部落。兩社有時合稱為buta 社,təlangan 為上butatəpijixan 為下buta。一般所稱buta 社,亦專指təlangan 社。

  təlangan 社在大南澳南溪上游左岸,在與支流gogot 溪合流點的西南方約四公里,飯包山的北方,海拔818公尺的山腹地,為大致東向的傾斜地,雨量3,400公厘,8、9月最多,2、3月最少。təlangan 社人亦自認原居於pinsəbəkan,因人口增多,尋求新耕地,與前述piəxau 社人同時越過南湖大山,來到大濁水北溪上流的babo 地方,後來曾一度住於piəxau 社附近,至頭目mahan takun 時,又遷到大南澳南溪上游左岸地方,其後又因其地在暴風雨時極易於崩山,乃遷至təlangan 地。又至頭目buta naui 時,人口漸多,耕地不够用,一部份人乃沿大南澳南溪右岸下行至距離təlangan 約一公里半處之təpijaxan,即在其地建立部落,算是təlangan 分部落,仍由buta naui 統治;他部落人一併稱之為kalaŋ buta(意即buta 的部落),而稱前者為上buta,後者為下butabuta naui 死後,二部落乃各自獨立,而日本人又專指təlangan buta 社,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buta 社的部份居民也曾遷至大南澳南溪中流,日後稱為rekinos 地方,建立分部落稱為bətunuxbətunux 建立後曾先後兩次為清兵及太魯閣的泰雅人所攻擊,不久即遷還buta 社,或流散至他部落。

8. gogotrekinos lejoxen

  這三部落亦屬tseole məbəala 人所建的部落,與前述buta 社人有密切關係;蓋buta 社人之祖先尚居住於大濁水北溪支流bushwan 溪地時,其族人因耕地不够,乃四散至各地,成立gogotrekinos lejoxen 等三部落,惟其主流仍遷至較遠的大南澳溪流域,即是上述的buta 社上下兩部落。

  lejoxen 人最早沿大濁水北溪支流bushwan 左岸而上,至lejoxen 山的中部,一海拔970公尺的臺地,即在其地定居建立部落。定居後不久,有sedeq 亞族的tausa 人自花蓮方面遷來,遂與lejoxen 人同住,且成為lejoxen 部落的主要份子。lejoxen 部落山腹傾斜地帶土質甚肥沃,氣溫最高華氏89度,最低39度,年雨量2,400公厘,9、10月最多雨,1、2月少雨。

  其他與buta 主流分出的部落,原有gogotrekinos、和另一小部落稱kvaŋa,各自在bushwan 溪流域建立部落,但不久kvaŋa rekinos 兩社因受前引太魯閣人攻擊bətunux 社之波及,遷至gogot 社同住,kvaŋa 社即併於gogot 社,而rekinos 社人在太魯閣人退去後,即遷至bətunux 故地,因有新rekinos 之稱。其後並有少數sedeq 亞族的tausa 人遷來同住。

9. mojau babo-kaikai

  這兩社是屬於sedeq 亞族tausa 人所建的部落。sedeq 人的傳說,他們由臺中方面越過中央山脈而至花蓮tausa 方面時,建立bulexengun 部落,其領袖為taimu naiwan。其後因人口增多,有kaikai taimu 者率眾至大濁水北溪上流左岸之babo(意為山嶺)建立一部落,是為babo-kaikai 部落。其後另一部份人,亦為taimu naiwan 之後,隨之遷來大濁水北溪左岸之mojau 地,建立mojau 部落。這兩部落都自稱是taimu naiwan 的後裔;在南澳群各社常有taimu naiwan 是傳入若干新小米種的人,可能即與這兩批tausa 人的遷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