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部落歷史與分佈

三、現有部落
 

  以目前的行政區域而言,南澳鄉轄有七村:南澳、東岳、碧候、金岳、武塔、澳花和金洋。但是實際上南澳群泰雅人現在分佈的聚落,不只限於南澳鄉境內,為了要明瞭南澳群泰雅人現在分佈的詳細情形,我們必須從五十年前說起。

 

  前節所述南澳群泰雅人原始部落的建立,大都是以他們的傳說及系譜為資料;一直到日本佔領臺灣後,才有真正關於各部落的記錄,蓋日本人佔臺之後,即鑑於「番人」居於深山不易治理,一有變亂,更無從着手,乃在各地設立撫墾署,勸誘「番人」移居平地。南澳群泰雅人居地係屬於所謂「叭哩沙撫墾署」所轄,「叭哩沙撫墾署」成立於公元1896年#,遂即開始勸導南澳各社部落首領率眾遷居平地。1912年第一個南澳群部落開始遷移,繼之,其他部落也陸續遷動。較早期的遷移,多以羅東附近的山麓地帶為主,較後期纔以南澳溪三角洲地區為定居地。經過五十年來的遷移再遷移,乃形成現在的聚落。茲先分述各部落遷移經過於後:

 

1. 四方林部落的成立

 

  四方林或稱qəsa-butai,位於冬山鄉小南澳之南方約兩公里地,在打狗溪右岸,舊寮山西北山麓,隔着打狗溪與小南澳部落(見下)相對。其地北部多緩斜地,適於山田墾種,海拔220公尺,氣溫最高華氏95度,最低35度,年平均雨量3,000公厘,十、十一月多雨,四及五月雨量最少。

 

  公元1912年(日本明治45年)原住於lejoxen 社的tausa 人大部份脫離他們同住甚久的məbəala 人,遷來四方林,成立一單獨部落。其他小部份tausa 人,也陸續遷來加入,只有məbəala 人一直留於lejoxen 原地,至民國46年始遷至南澳溪口,就鹿皮舊地附近成立金岳村(見下)。

 

2. 寒溪部落的建立

 

  寒溪或稱məstasis,位於冬山鄉小南澳西南約一公里地,蕃社坑溪右岸,海拔250公尺臺地,東面靠山,西面隔蕃社坑溪與大元部落相對,地多平坦。最高氣溫華氏89度,最低46度,年雨量3,000公厘。

 

  最初移住於寒溪者為tubulag 社的kəna-xagul 人,共二十三戶,一百十六人於1912年遷來。其後又有xaga-paris kəna-xagul 人八戶三十五人,因行兇被日人強制遷來寒溪,但不久又遷回。

 

3. 大元部落的建立

 

  大元或稱新regeax 位於蕃社坑溪左岸,大元山東北方山麓,海拔250公尺之台地,隔蕃社坑溪與寒溪部落相對,東面沿蕃社坑溪一帶多平坦地,北面及西南面則多急坡。氣溫最高華氏98度,最低44度,年雨量3,000公厘,最多在,10、11兩月,最少在4、5兩月。

 

  1912年原regeax 部落大部份人遷來大元居住,其他部份也較後遷來,regeax 部落原址即被廢棄。regeax 部落遷來大元居住者全屬kəna-xagul 系統的人,至於另一部份居於regeax mənebo 系統的人則遷到kolo 去(見下)。regeax 人定居大元之後,陸續有piəxau kiŋijan 的人零星遷來同住。所以大元部落成為kəna-xagul məbəala 兩系統人混住的新部落。

 

4. 小南澳部落的建立

 

  小南澳或稱ngongopa,位於打狗溪左岸,小南澳山北方支脈台地,與四方林隔溪相對。為一東向傾斜地,海拔90—818公尺之間,乏平坦地,僅有面對打狗溪一端展開些平地,氣溫最高97度,最低35度,年平均雨量3,000公厘,最多在10、11兩月,最少在4、5兩月。

 

  最初搬來小南澳者為tubulag 社之mənebo 系統人,於1913年移來,其後又有xaga-paris 部落一部份人遷來,再後又有原遷於前述四方林、大元、寒溪等地人,因覺小南澳交通方便,亦部份遷來居住。

 

5. 古魯部落的建立

 

  古魯kolo 部落位於蕃社坑溪左岸,寒溪部落西南五公里餘地,海拔360公尺,四面為山包圍,多急斜坡,僅沿河一帶有少許平坦地。氣溫最高華氏98度,最低43度,年雨量3,000公厘。

 

  本部落之成立係因1915年,日本警方藉xaga-paris 部落頭目長子殺死警察一人為辭,乃強迫xaga-paris 部落人一部份遷寒溪村,另一部份即遷來本部落,同時又有regeax 部落的mənebo 人亦遷來(見前),其後又有lejoxen 社數戶人遷來同住,乃形成一混合部落。

 

  以上五個新形成部落,都在宜蘭濁水溪支流蕃社坑溪流域,亦即在宜蘭縣重要市鎮羅東鎮附近的山麓地帶,以現行政區而言,五部落分屬二鄰,也就是寒溪、大元、古魯、四方林四部落屬太平鄉(舊稱大同鄉)的寒溪村,而小南澳一部落則屬於冬山鄉的大進村。

 

6. 東澳部落的建立

 

  東澳又稱Iyo,因東澳山中盛產貴重藥草iyo(金線蓮)而得名。東澳部落位於東澳溪入海處,東澳嶺烏岩角西南方,其三面為東澳嶺、西帽山、太白山所包圍。氣溫最高華氏93度,最低40度,年雨量2,599公厘,10、11月最多,5、6月最少。

 

  東澳部落最初有上下東澳兩部落;下東澳部落係於公元1913年由təpijaxen 社人遷來而建立,其中並含有前述bətunux 社的人在內,全屬məbəala 系統的人。在大約同時,同屬於məbəala 系統的gogot 社,由頭目hayuŋ batu 率領遷來東澳另建立上東澳部落,並仍稱gogot 社,但後來上東澳部落又遷併於下東澳,終於合成一部落,也就是現在南澳鄉東岳村的居民。

 
 

7. 鹿皮與柑仔頭的移住

 

  當前述下buta təpijaxen 社遷下東澳時,上buta təlangan 社也準備往平地遷移,以便多獲平地利益。他們首先派一百餘人由hayuŋ nabon 率領,於1915年下山至現鹿皮地方右下方之平原kənalan 砍伐開墾,作爲遷移之準備,但開發的人經數個月的居住,遇到很多不幸,如受黑蜂攻擊,吃野菜中毒,最嚴重的卻是瘧疾的猖獗,致死亡了不少人,因此大部份開墾者都返回təlangan,只有十一戶留於原地。其後十一戶中有四戶因懼瘧疾乃遷到今碧候村左近地名稱ŋaxallan(又稱柑仔頭)地方,不久有來自原təlangan 的三戶加入他們。公元1927年,柑仔頭亦發生瘧疾,頗有死亡,於是又遷至碧候村左方,大南溪北溪左岸原頭山西南山麓,海拔40公尺的台地,並仍稱爲柑仔頭。其地西南是大南澳平原,隔大南澳北溪與鹿皮相對。爲一大致向南的急傾斜坡地。氣溫最高93度,最低50度,年雨量2,600公厘。現柑仔頭屬南澳鄉碧候村的第十三鄰。

 

  至於仍留kənalan 的七戶人家,未幾即遷今鹿皮部落南方,鹿皮溪上游左岸稱skbabo,其後又因颱風毀村,乃遷至現在的鹿皮,在行政上,鹿皮仍屬於碧候村,又因其地實與lejoxen 遷來的金岳村相連,不久將改隸金岳村。其地位於大南澳北溪之右岸,與鹿皮溪合流處的西北方約2.3公里,鹿皮山的山麓,海拔四十五公尺,隔大南澳北溪與柑仔頭相對。氣溫最高93度,最低48度,年雨量2,600公厘。

 

8. 大濁水部落的建立

 

  大濁水又稱rəgajunsəqoleq 語意為紅葉樹。其地當大濁水溪的出海口左岸與楓溪之合流處北方一公里餘。其村今分為二部,一在大濁水左岸,一在楓溪左岸,二地均海拔49公尺高地,背山,沿河岸有平坦地。年雨量2,700公厘。氣溫最高92度,最低52度。

 

  最初遷至大濁水為mojau 社人,他們於公元1912年部份先遷來,1922年全村皆遷來新部落,惟一直受瘧疾的傳染,死亡甚多,人口不多。繼mojau 社遷來的是babo-kaikai 社人;這兩社人都屬於tausa 系統。但到1930年時,又有屬於babo-lelao kəna-xagul 人二十五戶遷來此地同住。光復後,民國42年又有十餘戶屬於məbəala 系統的lejoxen 社人遷來,因此構成系統很複雜的部落。現行政區屬南澳鄉澳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