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紡織

四、討論
 

  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南澳群的紡織技術在臺灣土著民族中所處的地位。

  紡線以及對麻線的處理,由於所用的材料相同,故在方法上也大同小異。這種事實我們可以從他們所有的工具中得到證實。他們都用紡錘紡線,用橫H狀軠軠線。在紡線及處理麻線的過程中,紡錘及軠應該是最主要的工具。上述的事實我們可以在阿美、泰雅、排灣、鄒、雅美諸族中發現。

部落觀點:紡錘籐的製作方式

更新日期:2024/12/10

此文物(編號30089)跟濾酒器的做法類似,但是底部是四角形,像杯子可以站立。用途為收納紡錘的棍子。

2023.01.12-13 趙翊剴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2024.11.04 訪問趙翊剴籐編工藝師於陳双成耆老家。

 

  理經的目的在使單一的線條變成互相關聯的線組,它不但影響到布匹的長短和寬窄;更能影響布匹的結構。就布匹的長短而論,在臺灣的土著族中,可分兩種理經法;單式與複式。這是根據理經架的設計而做的分類:所謂單式即理經架上只可作一組的經線面,布匹的長度等於兩端支柱間距離的二倍;複式即理經架上可做二組相連的經線面,二組在理經上呈V字形,布匹的長度等於兩端支柱間距離的四倍。大體上說,單式採單線理經法;而複式採複線理經法。就布匹的長度及理經的速度而論,複式理經法似乎應優於單式理經法。泰雅族、雅美族#採用複式:阿美# 、鄒#等採單式。就複式而論,由於複支柱所採用的方向不同,而使綜絖線有柱內側與外側之分。泰雅將複柱置於左端,故綜絖線在柱外;雅美族將複柱置於右端,故綜絖線在柱內。這完全是習慣使然,毫無優劣可言。

 

  就布匹的結構而論,理經法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平布理經法;一是斜紋布理經法。阿美族的四柱理經法及泰雅族的平織理經法屬於前者;阿美族的五柱理經法、六柱理經法以及泰雅族的人字紋理經法應屬於後者。就斜紋布理經法而論,阿美族的五柱六柱理經法得變更理經架的設計,不如泰雅族僅改變綜絖的裝置來的簡便。當然,這或許與阿美族為單線理經有關。

 

  日人鹿野忠雄氏把臺灣土著的腰式水平織機以他方固定的方式分成二類:以足撐住式及以繩繫住式。把泰雅、賽夏、布農、鄒、排灣、阿美等六族的織機置於以足撐式的織機下,雅美族的織機屬繩繫式#。就筆者現有的知識而論,認為他的分類不很妥當。至少,泰雅族的織機與阿美族的織機是不同的。以泰雅族的織機而論,它應該是足撐式與繩繫的混合型,並且有兩式的優點,而無兩式的缺點。足撐式所佔的面積,即操作時所需的面積較小,但不能織較長的布匹。繩繫式雖然可以織較長的布匹;但操作時所佔的空間較大。混合式是經線的一端用繩繫緊,另一端則以腳撐,近身布夾置於經線的靠中央部分,織布者面對經線的兩端而坐。如此,既可織長布;又節省操作的空間。就腰機而論,應該是最理想的設計法了。

 

  織布的方法與理經有關,大體上說,臺灣土著的織布法可分兩種:平織與斜紋織。平織可以由阿美族的單綜織布法及泰雅族的普通織法為代表;斜紋織則以阿美族的雙綜甲乙兩種織法以及泰雅族人字紋織法為代表。就織機的結構而論,雙綜織布法似乎為較進步的一類型,因為他織布的速度較單綜的為快。

 

  由平織發展出來的一種技術是挑花,是臺灣土著族中很普通的一種技術,從成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泰雅、排灣、雅美都會這種技術。阿美族則缺乏這種技術。

 

  就布匹的結構而論,阿美族有平布及斜紋布兩種,泰雅族亦有此兩種布匹。若就布匹的顏色及紋樣而論,阿美就瞠呼其後了。阿美族僅有單色布匹,不像泰雅、排灣、雅美諸族有複色及花紋。

部落觀點:編織與文化

更新日期:2024/12/10

「織者會把周遭環境的事或物呈現在自己的作品上,這種技術層面展現了織者的專業。像是山、水、魚等動物,都可以融入織布紋樣中,都跟織者的技術程度有關。」

 

2022.09.21-22入庫文物調閱影像紀錄,彭秋玉藝師發言。

2024.11.05訪問彭秋玉於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