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紡織

 

  紡織工藝在南澳各村以金洋村較為普遍。成年婦女幾乎都會這種技術,且操作的非常熟練;織機和理經架在每家都可以發現,甚至不祇一架,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日用器具;十歲左右的女孩會績麻的佔大多數;種麻是每個婦女每年必做的工作。武塔、金岳兩村是最近由山上遷至平地,就筆者的表面觀察,紡織術的普遍性已不如金洋;沒有發現十歲左右女孩的績麻事實;婦女們已不在種麻。澳花、東澳、南澳、碧候諸村早在日治時代已遷至平地,與漢人的來往較多,受到的影響也較深且巨;除五十歲以上的老婦會紡織外,五十歲以下者甚稀少見,即使有,也僅以平織為限。由此,筆者以為:泰雅族的紡織技術在南澳群,各村落間存在的普遍性與其遷至平地的時間成反比。在原址未動的村落其紡織技術仍普遍地存在著;老早遷至平地的村落其紡織技術卻面臨絕滅的危機;光復後遷至平地的村落則介於二者之間。所以有這種現象發生,他們自己是這樣解釋的:自遷離山地後,找不到種麻的適當場地,是由於材料缺乏的緣故。筆者認為除了上述的內在因素之外,還有外在的因素:自外地的布匹輸入以後,由於質好而又經濟,故大有取土產品而代之的趨勢。由於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這種原始的手工業只有走向漸漸絕滅的道路。有一現象值得一提:即使在遷至平地最早的村落裡,我們仍然可以在每家發現大量的布匹,雖然她們現在已不經常紡織,卻珍藏著母親、甚至祖母的精心作品。

  本節的資料是民國50年及51年在南澳鄉調查所得;其中以金洋村的資料為最多。主要的報導人有havo-malaiipai-mulai(金洋村)、iaʔeh-hayuŋ(南澳村);主要的翻譯人是王長治先生(碧候村)、林阿嬌小姐(南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