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工藝
4. 炊事用具:
所有的器物沒有一件直接用於烹調的,只是用於盛熟的食物,或生的而待烹調的食物,總而言之,是在廚房內應用的器具。若依外形分,這類的標本又可分為三種,分別敘述於下:
- 盛肉笲:為正六邊形,以底部為中心週壁向兩端傾斜,就面積而論,底部最大,口部與足部相似,足為圈足。起底及器身均用透空六角編法,縫緣則採用夾條二次相交縫邊法。至於其用途,筆者認為並不限於盛肉,其它的食物如薯、芋等也可盛裝。這類標本本所共藏有四隻,它們的測量數字如下:
南澳編輯註:表89
內文典藏編號30183應為30133。
部落觀點:盛肉笲或置線籃1
「這個文物(典藏編號30133)應該不是用來裝食物,而是裝麻線、成綑苧麻線球的容器。」
2023.01.12-13 陳双成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部落觀點:盛肉笲或置線籃2
「(典藏編號30133)用途為置線籃、儲線籃,為了不要讓線球亂跑放在籃內整經。或是捻線後一把一把,收集在籃內。」
2024.11.04 訪問趙翊剴籐編工藝師於陳双成耆老家。
- 盛煮芋藷之笊:為一種淺盤形的器物,和簸箕十分相似,編法、形狀均同,不同的在於尺寸及所用的材料。簸箕以竹篦編成,而此物則以籐編成。本所收藏的笊共有兩個,測量數字如下:
部落觀點:盛煮芋薯之笊
「(典藏編號30130)這是用長枝竹做的器具,如果籐要做相同的樣式會非常厚,無法密合。這種器具通常用於篩小米的殼。」
2023.01.12-13 卓順來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2024.11.05 卓順來籐編工藝師受訪於自宅。
部落觀點:盛煮芋薯之笊材質
此件文物(典藏編號30130)主要材料是長枝竹,但文物收邊的材料是籐。
2024.11.04 趙翊剴籐編工藝師訪談,於陳双成耆老家。
- 乾粟籃:為近似地方框形,但器身與器底的分界線不明,器底的外部有以對角線交叉的細竹兩根,用以支持器底,以增加該器的負荷量。它的用途是舂米時用以燒粟,使粟增加乾燥的速度,但現在南澳群的居民所用的乾粟籃已變鐵絲編成的了。它的編法起底及器均採透空方格編法,邊緣則以夾條二次相交縫邊法。它的測量數字是:口部面積87×81cm2,底部面積76×76cm2。
部落觀點:乾栗籃2
「這是燻乾用小米的籃子。小米燻乾後用杵臼敲碎。」
2024.11.04 訪問趙翊剴籐編工藝師於陳双成耆老家。
5. 紡織衣著用具:
所謂紡織用具,只是這種器物用以盛筳子或盛麻線的,它並沒有直接用於紡織同樣的衣著用具只是用以盛衣服的而已。
- 紡軸袋:是以籐編成的袋形器,底為方形而口卻為圓形。該器以斜紋編法起底及編製器身,以斜紋編法斜出剩蔑倒插法修緣。它的高度是34cm,最大徑度為6cm。
- 小籐筐:這種籐筐的用途在盛麻線,理經時必需用它,以免麻線弄亂或變髒。這器物的形製不盡相同,有方的,也有六角形的,編法也不相同,有透空六角編法,三角編法,和斜紋法的三種。唯一相同的地方是深度不大。本所收藏的這種器物共三隻測量數字如下:
部落觀點:乾栗籃1
「乾栗籃除了放小米,也可以放酒麴。將濾酒器擰完的小米,用姑婆芋的葉子包起,放在其上。而煮過未吃完的食物,會放在乾粟籃以上的層架。後期乾栗籃材質多用鐵,因為比較不容易燒起來。」
2023.01.12-13 卓順來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2024.11.05 卓順來籐編工藝師受訪於自宅。
部落觀點:乾栗籃2
「這是燻乾用小米的籃子。小米燻乾後用杵臼敲碎。」
2024.11.04 訪問趙翊剴籐編工藝師於陳双成耆老家。
- 盛衣大形籐簞:器形的圓柱狀,底部徑度較大,而口部較小,接近口緣部份週壁呈90°的方向改變,形成器物肩狀用以支持器物的蓋。蓋的形狀與底同,但較低。以螺旋編法起底,又以螺旋編法編成器身,修緣則以9字形辮狀編邊法。本所共有該類標本三隻測量數字如下:
部落觀點:盛衣大型籐簞用途
「盛衣大型籐簞通常放在房間的角落或是床底下,孩童不會輕易拿取之處。裡面存放珍貴的衣服,像是貝珠衣、禮服等。」
2023.01.12-13 陳双成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部落觀點:製作盛衣大型籐簞
「盛衣大型籐簞製作大約要三個月,編完後會先煙燻,每日烤火時就放在其上的置物架,煙燻的時候若有灰覆在其上,要擦拭乾淨。」
2023.01.12-13 卓順來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 盛衣籃:形狀與kili 相同,但沒有kili高,可能為kili 演變而來的,編法與kili 完全相同,有提,也有足,更有提與口緣相連繫籐索。用途在盛衣,高16.5提高10.5cm,口部面積69×37cm2,底部與口部同,足高4 cm。
部落觀點:盛衣籃
「(典藏編號30191)可以做為小孩子的搖籃。」
2024.11.04訪問陳双成籐編工藝師於自宅。
部落觀點:盛衣籃用途
「(典藏編號30191)這是放孩童衣服的籃子,方便直接替孩童更衣,也可作為搖籃使用。」
2023.01.12-13 卓順來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2024.11.05 訪問卓順來籐編工藝師於自宅。
6. 籐帽:
形狀像半個橢圓的球狀體,近似於戰士們的鋼盔,以螺旋編法編成,編的程序及方法完全與籐簞相同,帽的長徑兩側,近於口緣部份而在長徑的中點,有二根繫繩,對稱,為帽帶,用以防風。本所共有籐帽五隻,其中一隻尚未完工。它的各項測量如下:
部落觀點:獸皮籐帽
「從厚度判斷籐帽(典藏編號30240)上的獸皮應該是山羌皮,不是山羊皮。」
2023.01.12-13 陳双成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部落觀點:足球皮的籐帽
「籐帽通常透過抹動物的血,讓內部不會漏水,但是這頂籐帽(典藏編號30240)比較特別,上面加上獸皮防水。甚至可以用於舀水。通常籐帽上的裝飾是山羊角,以前我爸爸曾製作過足球皮罩在籐帽上的帽子,搬下山(日治時期集團移住)就遺失了。」
2023.01.12-13 卓順來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2024.11.05 卓順來籐編工藝師受訪於自宅。
部落觀點:籐帽變化1
「傳統籐帽主要是狩獵時保護頭部。以前的籐帽都沒有帽沿,在我退伍後,發現南澳開始做有帽沿的籐帽。」
2024.11.04訪問陳双成籐編工藝師於自宅。
部落觀點:籐帽變化2
「有帽沿的籐帽,可能是順應日治時期草帽、軍帽而生的新設計。」
2024.11.04 趙翊剴籐編工藝師訪談,於陳双成耆老家。
7. 漁具:
完全是漁籠,是盛魚用的,形狀多為圓形,或近似圓形,也有底為方的,向上部發展漸變為圓形。編法有方格編法和柳條編法,尚有一器身採用柳條和方格兩種編法混合編成。修緣則用鎖邊,加條兩種方法。魚籠本所共藏五隻,測量數字如下:
部落觀點:魚籠
「(典藏編號30119)用於裝苦花魚,但是這魚籠製作的尺寸有點小。」
2023.01.12-13 陳双成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部落觀點:魚籠用途
「魚籠可以裝鯛魚、苦花魚。魚籠前方會放置小的竹筒裝魚餌、蚯蚓。」
2024.11.04 訪問趙翊剴籐編工藝師於陳双成耆老家。
8. 攜帶用具:
這類的器物只有兩件,叫做籐包busi,分為底與蓋兩部份,二者以繩連繫,防止遺失,連繫法底蓋窄面裝穿,穿以麻繩做成,再穿繩連繫,形狀為扁盒狀用途裝隨身攜帶的日常小用具,如煙斗小刀之類。以斜紋編法起底及編器身以斜紋編法出斜剩篾倒插法修緣。本所共有籐包二隻,測量數字如下:
部落觀點:籐包抹上動物血液
「早期籐包會抹上一層動物血液,功能是更紮實、防蟲,較不容易損壞。大部分會抹山羊山羌的血,因為比較有黏性,抹血液後再燻乾。典藏編號30101抹了動物的血液,因此顏色較黑。 」
2023.01.12-13 趙翊剴籐編工藝師至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調閱。
部落觀點:籐包和籐背簍
「製作籐包時盡量一籐編完,用接頭的方式很容易斷裂,籐背簍則經常使用接頭的方式編製。」
2024.11.04 趙翊剴籐編工藝師訪談,於陳双成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