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27個藏品
盛衣大型籐簞
盛衣大型籐簞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負薪架
負薪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籐盒
籐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男用披肩
男用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披肩一般在日常或工作時皆可穿用,有斜披或是前圍兩種穿法。此披肩上段縫有雙面織紋的飾帶,這樣形式的披肩則多在盛裝或是祭典的場合穿著,在製作上所需要的時間較長,難度也較高。
苧麻肩揹帶 (附弓箭型織具)
苧麻肩揹帶 (附弓箭型織具)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Wakin(肩揹帶、腰帶) 常用於男用的揹籃(雙肩揹帶)或是婦女的織布機(腰部固定支撐),使用苧麻線編成。本藏品的製作者WilangMawi先生採用的是家屋後方自種的苧麻,從照顧苧麻田開始,歷經採收、刮麻、搓麻繩等階段,累積一定質量的苧麻繩後,再同樣以自製的傳統弓箭編器編織而成。
女用藤編揹籃
女用藤編揹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女用揹籃,日常搬運使用的編器,女性自頭頂或額頭頂住藤編帶,將地瓜等農作物或是小孩子置於背後的編籃中,在農忙時得以空出雙手進行勞作。
刀與鞘
刀與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Lalaw Mgaga(出草刀)。在日治之前的部落社會,一位獵人會有好幾把刀,其中一把就是獵首用刀,這種刀的特性,在於長且重,利於作戰時使用。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405):
耳璫
耳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飾物。泰雅語:Mayung papak(男用耳飾)男性飾品。本物件是為耳飾之用。本物件主要包含貝殼、苧麻。其中中之一的苧麻繩是經過編織後,再繫於貝飾的短柱上。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珠腰帶
珠腰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Habu´Muiy 腰飾(男性飾品)。
刀與鞘
刀與鞘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刀之末端略翹起,尖頭。鞘面橫排83根鐵條起首二根並列,背面中央有突起之脊一條,脊中段損壞,鞘末端斜切斷,鞘頭為前頭形,近箭端處有四孔,前二孔穿繩後二孔無繩。(佩刀:alan)
鍬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鍬頭鍬狹長,鍬製以籐條拴在木棒上,柄略向前彎,柄頭有一裂縫。
珠長衣
珠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全件以白色麻線平織為底,背部及袖口以棕色麻線縫合為一對襟無領無袖長背心,再以棕色織帶於其袖圈、前襟兩緣、及下擺緄邊,並以紅色麻線平織與整齊排列之白色珠貝綴飾於其衣前面兩側、下擺及背面,且還於其袖口兩側各穿縫多串白色珠貝與銅鈴作為流蘇,全件甚為精緻華美。
禮用短衣
禮用短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短衣
短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籐帽
籐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表面張貼有獸皮
木桶
木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網袋
網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胸飾
胸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4片
耳飾
耳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一對
葫蘆
葫蘆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破損,待修復
織機(附件全、帶布)
織機(附件全、帶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籐盒
籐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扇形耳璫
扇形耳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Piku(耳飾)(女性飾品)此物件包含貝殼、藍色琉璃珠、銅鈕、銅片、苧麻。做工極細緻,主要做為耳飾。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2):
項圈
項圈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Mayun(大貝殼)此物件是男性繫於頸部的裝飾,也可做為盛裝上配帶的飾品(如貝珠衣上的裝飾)。 此物件由貝殼、琉璃珠、苧麻與銅鈕所組成。其中貝殼、琉璃珠與銅鈕均來自與其他族群交換而來,主要應為噶瑪蘭族人。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