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兒童之社化經過
雖然我們對南澳鄉泰雅人的文化,可以由整個田野報告去瞭解,但是社化(soicialization)過程在文化中進行,文化必有直接與社化有關的方面,故我們須先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超自然環境,三方面去談社化的文化背景。
1. 社化的文化背景
A. 自然環境;
一個小孩自出生之後不久,就同時獲得兩個生活環境,一個是部落中的家屋,一個是部落外的旱田#。在從前南澳人未遷下平地時,這兩個生活處所的自然環境差別並不大,而今可以看出很大區別。尤其在今天,一個嬰兒出生不久,能夠出屋以後,他一年中有大半的時間被媽媽背著走二至六小時的路,帶到山上的旱田去,他被單獨的掛在田間工作屋的屋樑下睡覺,或掛在田邊的樹叉間,除了被抱下來餵奶,大部份的白天他就在布毯搖床裡渡過。晚上不管在山上還是回到家裡,都靠著媽媽的身邊,睡在竹編(或籐編)的寢床上。嬰兒長到能爬動時,寢床成為他的活動與休息範圍,而在戶外(無論家中或山上的旱田裡)則大人為他鋪了蓆子,在大人或兄姊的照顧之下,他可以四處爬動。一歲多可以蹣跚走路時,他的活動範圍就加大了,在家他可以由母親或祖母抱著在灶旁烤火(尤其冬天),或在家屋門前看兄姐們跟一堆孩子遊戲,有時也被哥哥或姐姐背著跑。而在山上則在大人的視線之內東游西蕩,或在泥沙上打滾。過了四、五歲的小孩,行動更自由,活動的範圍更大,一年中大部份農忙的時候,都吵著跟大人上山,在山上可以蹦蹦跳跳,採花摘草。而不上山的時候,則跟附近的鄰居聚在一堆,做各種游戲,除非到天黑以後,小然都不願進家門的。通常一個家屋都有兩個以上的寢床,大約十歲以下的小孩都與父母同床睡;最年幼的小孩靠近媽媽睡,而十多歲的小孩則到別個床上去,此時男孩子與女孩子也開始分床了。過了十歲的小孩已經開始逐漸加入實際家務工作,並且看顧弟妹。他假使到山上的旱田去,可能翻過一兩個小山頭去找他的遊伴。
小孩也有受限制不讓去的區域,好比一兩歲以下的小孩禁止到高的地方xaka,禁止靠近火punik’,而大點會亂跑的小孩則被禁止到遠處təxə-iak’,因為遠的地方有鬼,村外靠近墓地之凶地xənnui(見死亡、喪葬一節)也不可去,有垃圾的地方亦被禁止等等。
自然環境中又有害人的動植物,小孩也需注意。動物如蛇makən、馬蜂raki,長腳蜂kakai nopəi,蜈蚣neipun、大螞蟻xə-mjuwun。有害植物有棘草vəkaij,sega 草等,觸到全身發癢似火燒,有紅斑,故常警告小孩遠離。
由以上所述而知道,小孩社化過程的自然環境,大部份在戶外,而且是真正接近大自然的。
B. 社會環境;
一個家庭qutux ŋasan 在兒童的眼光看來,其成員包括父母、祖父母、自己的哥哥姐姐,以及年輕未婚的叔叔或姑姑。假使他的父親是分家出來的,則他的家族只有爸爸媽媽和兄姐而矣。在幼兒心目中,和他關係最密切的人,除了媽媽之外,還有姐姐或者姑姑(皆未婚,甚至比幼兒僅年長三、五歲)。這是真正照顧他行動與飲食的人。爸爸是一家之長,不多過問管教兒童的事。雖然家庭為社化的基本單位,但是社化的「作用者」(agents)卻可大到整個gaga。gaga 的構成份子以近親群為核心,再加上其他較遠親族或姻親(參照〈親族團體〉節),而這些近親就是家裡的常客,他們之間來往頻繁,幾乎每天都或長或短時間的在家中出現(除開農忙時),頻率最大的時候是每天晚上。尤其是近日小孩常可看到他的叔伯舅舅、及姑姨(參照〈親族團體〉節),晚上聚在他家裡喝酒。當小孩家裡要蓋新房子時,他可以看到許多熟悉的叔叔伯伯及公公jutaʃ 們來幫忙。每逢喜慶或者過節(有祭祀儀式)又都是這些同gaga 常見的大人同來慶祝。
因為泰雅族偏於雙系親族組織的社會,所以小孩有時也發現他是跟外祖父母,爸爸媽媽,舅舅及阿姨(未婚)住在一家,於是他家來往的親戚以母方為更頻繁了。
C. 超自然環境
兒童從小就被訓練得對超自然產生敬畏與恐懼的心理,一方面他們知道命運是操在rutux#手裏裡,他們必須依照他的規則去行事,另一方面rutux 又會出其不意的加害於人,媽媽對他哭着著不停的小孩說:「快停了!你再哭rutux 就來把你抓去吃掉。」除了超自然的迫害之外,小孩又受着著邪術(witchcraft土語mahoni)的威脅。每個媽媽都唯恐遇到黑巫師,南澳本鄉雖然沒有邪巫,但傳聞四季一帶非常多,所以造成小孩對外鄉人亦存有警戒敵視之心。雖然在今日邪術已不足威脅,但是怕rutux 的心理仍不稍減。但是超自然也有好的一面,幫助人得好運,能醫人之病等。
2. 語言知識訓練
在初民社會,教育常發生在兒童與其父母、親戚和遊伴的接觸中,兒童憑觀察、模倣和暗示而學習之#。南澳泰雅人的社化大部份是在此種情形之下進行的。
在本節我們應該談事務歸類(category)的訓練、推理與實證(inference and evidence)的訓練,以及訓練價值(value)判斷的方法。誠如陳紹馨師說:「累積傳承下去的先人的經驗,就是所謂智慧(wisdom),在沒有文字或多數人們都不識字的社會(preliterate or illiterate society),經驗知識是靠口傳心記來傳承的;而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尤其是諺語是主要傳承工具#。」這次在南澳發現許多比喻性的話,也可說是象徵的語句,這如同顏睛雲氏所輯的諺語,其中不乏推理與價值判斷的話,兒童之接受,應該是漸進的,是耳聞目染的(參照〈傳說〉節)。
嬰兒會坐的時候,就教他說話,媽媽逗著問他:「ima-lalu-su 你叫什麼名字? ima-iapa-su 你爸爸叫什麼? ima-iama-su 你媽媽叫什麼?」有位年輕太太說:「我的兒子開始只會叫爸爸而不會叫媽媽,他將來一定孝順他爸爸而不孝順我。」一般父母都認為小孩自然會講話,是不必教的所以沒有特別的教導訓練。
下面筆者摘錄若干觀念與知識,以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