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裝飾
(五)腕飾:
腕部的裝飾有兩種:以材料分為金屬的與貝珠的。貝珠的較早,是泰雅人傳統的裝飾品;金屬的較晚,是受外來文化影響以後輸入的。
1. 貝珠串腕飾kənima(插圖八:D):以貝珠串穿成的腕飾,腕飾的兩端各以貝片作抵擋物,但貝片的外端也有一粒或兩粒貝珠。腕飾除了貝珠外尚有各種顏色的玻璃球,但數目較少而已。這種腕飾是男女通用的裝飾品。
2. 金屬手鐲(插圖九:A,C):金屬可分銅、鎳二種;手鐲則有圓的與扁的兩種。形式與漢人用的相似。但有一手鐲(扁形者)一端除了有絨線裝飾外,另一端並有一小扁鈴垂著。金屬手鐲是婦女們的裝飾品。
(六)指飾:
據報導人稱,在以前他們也有戒指,有銅的也有「玉」的,形與現在通行的戒指相似。筆者沒有見過原物;但他們土名戒子叫gamui,可證明確有類似戒指的指飾存在。
(七)腰飾:
腰飾共有兩種:一為貝珠串腰飾,一為腰鈴。兩者的功能均在繫於腰間擺動時可叮噹作響,為跳舞用的裝飾品。所以有兩種出現,筆者認為腰鈴是較後期的物品,也是貝珠串腰飾的代用品。所以如此,筆者認為在較後的時期在南澳群間漸漸感到貝珠的缺乏,缺乏的原因可能有二:一、噶瑪蘭人逐漸漢化不再從事貝珠製作而使南澳人失去貝珠的供應地;二、受統治者壓力無法得到貝珠。
1. 貝珠串腰飾havuk mu-i(插圖十:B):以籐篾編成的帶子為骨架,表面綴以貝珠串珠串。的排列方法有縱橫兩種,靠近兩長邊的邊緣以橫串排列,其餘的部份均以縱串排列。縱串排列的方法以個別腰飾的不同而又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縱串貫通兩橫珠串所餘的中央部份;第二類則又在腰飾中央加添一條橫珠串,將珠串腰飾分份,流蘇也成上下兩部分,縱排珠串也分作兩段填充。帶子以下的流蘇可視為縱排珠串延長的部亦貝珠穿成,下端繫有小扁銅鈴。珠串除了大部份為貝珠外,尚參有各種顏色的小玻璃珠。這種裝飾是專為男子設計的,功用在跳舞時佩戴。
2. 腰鈴:腰鈴的結構很簡單,把一些繫有麻線的小扁形銅鈴連結在一條白布帶上。白布是以棉為材料織成的,且很細,應該是「舶來品」。由此,更證明了我上面所說的腰鈴是腰飾的代用品。
(八)腿飾(插圖十:A,B):
腿飾的結構與形狀完全與腰飾相同,只是尺寸較小、且為一對而已。就功用上論,腿飾與腰飾也相同,是為男子設計在跳舞時用的。
腿飾配戴的部位在小腿的上部。
(九)踝飾kənlaja kakai
踝飾的結構與形狀與貝珠腕飾相同,功用亦同。唯一的差別為踝飾為兩節,裝飾的部位在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