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部落組織

 

  由上面的敍敘述,我們已經對南澳大部分主要的部落及與其mulaxεn gaga 間的演變源流有一較清晰的概念。南澳群的諸部落,在建立之初,均是一個部落mulaxεn qalaŋ 一個mulaxεn gaga,即所謂的「部落組與祭團互相一致者」的情形,當一個部落在一個地方建立之後,因為定居而人口增多,於是便產生了兩項困難,即(一)人口之急增,造成耕地的不夠。(二)人口之急增,造成mulaxεn gaga 內部管理之不易。由此兩項困難,導致了mulaxεn gaga 發展的兩個方向:即(一)人口的壓力,而迫使人類向自然奮鬥,新地的開墾是必需的,當他們部落附近的可耕地都已開墾盡了,勢不得不走向距離部落較遠的地方去,另覓新地,新地既已覓得,為了節省每日往返田地的時間,於是便使得一部份人遷離原住地而到了新地的附近居住,新的聚落因此造成。在遷移的初期,與原部落之mulaxεn gaga 尚保持聯繫,即仍屬原部落之mulaxεn gaga 管理,後因往返開會,參加祭儀,管理等諸多的不便,而使mulaxεn gaga 的組織變為鬆弛,於是此部份人的獨立的要求是雙方面的,因而導致了此部份人的脫離原mulaxεn gaga,自成一mulaxεn gaga,以便管理。由此我們也可回想當初məneboməbəalakəna-xaqultausa 四系統的人由臺中以及花蓮方面與他們的原部落分離,也莫不是因為人口的壓力,而迫使他們向外界發展,結果在kəlesan 區域發現良好的耕地以及獵場,於是引起「大遷徙」。這些初到kəlesan 區域的人,各自建立聚落,但他們之與原部落分明,參加的人是自願的,因此參加分子之原屬gaga 也可能不一致,數家公推一個有能力的家長為領導人,他們來時,並未能將原部落的gaga 帶來(詳見後)。故在生活上,頗引起一段時期的恐慌,至babo-kaikai 部落遷來kəlesan 後,並也由花蓮帶來良好的gaga 於是kəlesan 區域之諸部落,才向babo-kaikai 部落「買gaga」,才將此段恐慌時期渡過。我們在這兩段史的研究上,此種mulaxεn gaga 分離的趨勢,是最自然不過的。(二)人口之急增而使一個mulaxεn gaga 所能表現的功能趨於遲緩,甚且使一個mulaxεn gaga 之某些決議事項不能推動,人口多也使意見紛云,同時更主要的是由於經濟的因素,而使一個mulaxεn gaga 陸續的分之為二個或更多個,以適合實際的需要,藉此以平衡社會中所發生的波動。再者定居之後,各部落所有之土地及獵場範圍均已穩定,似也不能再向部落所屬範圍之外發展。故部落內部之再分化是必然的,也是極自然的現象。

 

  在向外發展的情形下,在上面作者所舉之例子中有:

  1. piəxau 部落:itɕ’ix nokan kəlaxεn gaga 分出之batu noŋe kəlaxεn gaga
  2. babo-ləlao 部落:momin rəxo:jan mulaxεn gaga 分出至kəlumoan 地方的noluŋ mulaxεn gaga
  3. babo-kaikai 部落:mə-puni mulaxεn gaga 分出至「下部落」的wilaŋ tanax mulaxεn gaga
  4. tənbunan 部落:buyun kəlaxεn gaga 首先分成tənbunanlejoxenrəkinosgogotkvaŋa 等五個聚落居住,至第三任頭目mahεn takun 時,在tənbunan 的一支遷təlaŋan,而後分化成təlaŋantəpijaxanbətunux 三個聚落,然後再建立三個kəlaxεn gaga 及部落。留在tənbunan 附近四的個聚落,仍是同一個kəlaxεn gaga,當頭目milabɔ 卸任後,即正式分為四個kəlaxεn gaga 及部落。
  5. kiŋijan 部落:jukan puki mulaxεn gaga 分出至kiŋajan 聚落,而後成立一個mulaxεn gaga,由watan ŋuŋuε 統領之。
 

在這五個部落之mulaxεn gaga 向外發展的例子中,其共同的特點為,都是先由原部落分一部分人至另一地,建一聚落,此聚落並未獨立,仍舊是屬於原mulaxεn gaga,當過了一段時期後,才與原mulaxεn gaga 分開,自己另成立一個mulaxεn gaga。在另一方面,顯然的,這五個例子中,又分為兩個類型,第一類如piəxau 部落,babo-ləlao 部落,babo-kaikai 部落,kiŋijan 部落,其中之一部分人雖然分出去了,自成一個mulaxεn gaga,但並不脫離原部落的組織,仍接受原部落頭目的統轄,甚至如babo-ləlao 之有一任頭目takun nomin,竟也可以出之於遷至kəlumoan 之一mulaxεn gaga 之中;babo-kaikai mə-puni 以下諸任頭目,均出之於遷到「下部落」的mulaxεn gaga 中。第二類如 「古tənbunan 部落」 以及其後之təlaŋan 部落,是以一部落一個kəlaxεn gaga 的人首先分為五個聚落,當其中之主要聚落tənbunan 遷走後,剩下的四個聚落,起先仍屬同一kəlaxεn gaga,同一部落,不久即分為四個kəlaxεn gaga 及四個部落,自己獨立。遷於大南澳南溪流域的təlaŋan 亦同,由一個部落,一個kəlaxεn gaga 分而為三個部落三個kəlaxεn gaga。在此上述二類的「分離時期」,倘若吾人把每個聚落誤認為是一個部落了的話,這個情形便真有點像衛惠林教授所稱之「部落組織小於祭團者」之「C.類」了,然事實上,南澳群的這種現象,並不能歸入此類,而是當gaga 分化時的過渡時期所發生現象。日本學者在研究南澳群的部族時,皆將kiŋajankəlumoan 二聚落與其本部落kiŋijan babo-ləlao 分開,另歸之為二獨立的「社」,實不甚恰當,最易使人發生錯覺。因為我們認為,在南澳群中,一個部落的定義,應是:「在對外的方面,是一個外交獨立的單位,藉參加同流域部落同盟的機會,以維持與他部落間之均衡勢態;對內則必需內務獨立,不受他部落之干擾,並保護同部落中人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