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種植

 

3. 點播法

  每一植穴播入種子數粒,各株之間有概定的株距,點播作物有旱稻、花生、玉米以及豆類作物。

 

  旱稻之種法:

  旱稻paŋai 在粟種後五、六天,不拘男女,右手用手鍬,每隔30~35cm挖一穴,每穴內由左手從袋中取出種子四、五粒播下,同時用右手將土覆上。若是新墾地則穴距約在35cm~40cm,因地力足而長得繁盛。

 

  玉米keitun

  今可種二期,2月和8月,昔時只能種一期即小米種後,種在墾地石堆旁遊,穴距50cm,穴內置種子二、三粒,用手鍬挖穴和覆土。

 

  綠豆ləioŋ

  種植期為7月,通常新墾地開墾後,其時間正適於種植綠豆,待綠豆收成後,再種小米或陸稻。在舊墾地則通常待7月小米收成後種綠豆,南澳現在不種綠豆,由于綠豆是溫帶作物。

 

  點播旱稻、綠豆、花生等作物的穴在坡地作五穴梅花式的分佈,或三穴一組成菱形,縱徑比大於橫徑,如此當上穴與下穴所種的作物成長時才能保持適當距離,因為坡地種植與平地種植不同,在平地穴間聯線成正方形或菱形皆可,但坡地不適於正方形。若用正方形往往作物間距離過擠,若欲不擠,則又太浪費土地,即作物間的空隙增大,所以菱形式的布穴,在山田燒墾的農業上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如此,不但節省土地#增加生產而且也節省了勞力。

 

4. 移植法

  此法古時即有,但不常用,近年來此法盛行,多用於園藝作物,而水稻亦然。

  菜類:如白菜,芥菜種子播種後,約半個月苗長到7~8cm高時,移植到本田與其他作物間作。

  橘:吃橘子後,把它的種子晒乾,在2月時,在臺地上,先用手鍬把土鬆一鬆,上面撒以種子,再蓋上草,待其生長到1 m高時再移植到休耕的旱田,或種在田舍附近。

  gawe吃李後,核亂丟,長成苗後,在雨天遷種,先把要種的地方挖一穴,然後把李苗置於其中,培之以土,在其周圍圍以石子,石圈的直徑70~80 cm。其他桃樹bugil 亦然。

 

5. 插枝法

  亦即扦插法,截莖之一段入土,在適當之濕度中即能生根,發芽而成新株,此法繁殖最速,南澳人古來即知用此法種植甘藷和甘蔗等作物。

  甘蔗liliʃ甘蔗以皮色分三種,普通青皮種得多,因青皮的適應力強,不管在平地,山坡或山谷皆可種,而且比紅皮的耐旱,南澳人往往在吃甘蔗時,把頭留下作為子株,通常2、3月時插枝,先用鋤或鍬,每隔40~50cm挖一穴,將甘蔗頭斜臥其中,頭朝上,然後培土。搬下來後,他們曾把它當作經濟作物大量的栽種。

  甘藷ŋaxe甘藷種類多,但種法多以插枝為主。種時用手鍬,每隔30~40cm挖一穴,將一段段的甘藷籐枝斜置植穴內,後培土,今平地亦種,用牛犁成行後,每約40cm播種一枝。

 

6. 分根法

  作物有宿根或塊根者,將一株分作數株,用此法種植的有里芋、生薑、苧麻等。

  里芋sexe每家都種,芋可作飯食,而其莖可作菜食,適應力強,耐旱,當小米間苗後,大多數把子芋直播在堆石的旁邊,或零星地間作於其他作物之間。

  苧麻gəgi麻的種植,除了若干節日,因禁忌接觸而不能種外,一年中其餘的日子皆可種,由于織布是女人的工作,因此,種麻亦由女人來種,男人對種麻視為禁忌#。種植時,先挖麻根作為子技,約每隔1m挖一穴,置根三四枝於穴內,然後培土,當女人種植時,腿足直立不能彎,只許彎腰,這是因為他們相信,唯有如此,麻才能長得高#

  生薑gulits gabal南澳人通常作為下酒菜,昔時因鹽少,生薑因而多食作為調味品,所以幾乎家家都種,而今大部已少種,一方面因人們信教少喝酒,縱然喝酒,亦有其他的食物下酒,另一方面已有足夠的鹽食用。

  2月份與小米同時下種,種時取一個個有芽頭的小生薑(子薑),用鍬挖穴,然後把右手指以食指為底,一個壓一個,小指在外,四指絞成生薑狀。而後再把生薑夾在拇指與作生薑狀的四指之間,放入穴內,覆之以土,他們相信,這樣種的生薑,才會長得又多又大,而且其狀如手指所作的形狀一樣。

 

7. 分株法

  作物由一母根在地面上繁生之莖,分而植之,即得數株,南澳人以此法來種植香蕉和茅草等作物。

  香蕉bumugue收小米時種,但亦有四月時種,取大株根部旁邊的若干幼株,在雨天分株,為種於山谷地,較潮濕的地方,或旱田之周圍,每隔5m種。

  茅草aqeik幼株取自河邊或山上,把這些野生之茅草種於休作的耕地上,由于其繁殖力盛,每隔二、三公尺種一株,四個月後,即可長得長達1.5m,而很茂盛。

 
 

四、保護

  南澳山田燒墾第三個工作步驟就是保護或防害。在本節內我們將述及南澳人如何來防除作物的敵害#,或者說他們如何來保護作物,因為作物生長期中,常有外來的害敵侵害摧殘,欲全作物之生長而獲得最後之豐收,南澳人用人力來控制,若不能,則用巫術,宗教上的方法,以求作保護之效。因此本節內容包括除草、驅蟲、防鳥、防獸、防盜、求雨、求晴、息風以及求豐等術儀。

 

(一)除草

  新開地草多,而舊墾地草較少,故除草的次數不定。同時南澳人的山田種植屬間作型,每當一主要作物除草時,其間的作物亦隨之除草。現在,我們分述幾種主要作物的除草情形:

 

(1) 粟的除草

  通常小米田除草只除一次,約小米下種後一個月,長到30cm高時,除草用小鍬或用手來拔,男女同作,由于小米是散播,因此難免疏密不均,他們就在密集地方拔除較弱的苗株,使各株間,保持適當的空間,若有雜草,附帶地用手或用手鍬除去,(其實,這時候草甚少)堆在一處,任其腐爛,所以我們可說小米的除草其實是疏苗或稱間苗。

 

(2) 旱稻的除草

  旱稻田除草二次,第一次在播種後二月,把雜草和太短的苗拔去。第一次除草後一月,拔除草莖,置於行間或堆石上。

 

(3) 甘藷及芋田的除草

  由于甘藷和里芋,多與小米成旱稻間作,故在小米或旱稻除草時除草,或小米收穫後,當拔去幹株ŋəræ 時,亦同時除去雜草,若甘藷與芋間作,則甘藷收穫時,亦順便除里芋之草,多由女人為之。

 
 

(4) 花生除草

  現今南澳人以花生為旱田主要作物,他們勤加管理,集約經營,每期除草二次,由于他們播種面積大,而且有時限,因此男女共同參加,且由互助團體成員來幫忙。

  除草的工作在山田係自下而上為之,除草的人雖來回拔草,但都是面對高處而工作,故不必蹲下,只須彎腰即可,而除草工作多在晴天舉行,因在陰雨天,除起的草不易死。雖然,各種作物除草的次數不同,但其主要功效則同為:

  1. 拔去生長過密的苗,以免影響生長。
  2. 拔出之草置於行間,腐後可作肥料。
  3. 拔草鬆士,有利作物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