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其他獲得食物的方法
4. 捕魚技術
南澳人的捕魚技術隨著環境和時代的變遷而異差,他們認為河邊釣魚,河中打魚籐和海邊捕玳瑁等法屬古老的,而堵水作堰、魚荃、扚水、射魚(魚槍)、釵魚諸法為日據時代才有,而海邊釣魚與電魚乃近年來新興的。下面我們分別敘述各種捕魚的方法與技術。
(1) 毒魚法
毒魚法泰雅人稱temuva,意謂全部落參加毒魚,故即團體捕魚。主要是用魚籐的汁來麻醉魚類,然後捕捉之。每年夏季前後舉行,每年舉行一至四次不等,視天氣與捕魚量而定。
這種毒魚法是整個部落不管男女老幼皆可參加,現在將曾參加多次temuva 的老人takun sili 就他的報告記下:
部落頭目先派人去察看要毒魚的地方,然後通知村人準備魚籐,到準備就緒,各家將魚籐背到目頭家附近空場上,以便估計數量,同時命參加者清點自己攜帶的物品。去時帶小米一袋用以醃魚,陸稻米一袋用以煮飯,其他鹽、綠荳少許。松脂一大塊作點火用,辣椒當菜用,並帶鍋、籐盒、網袋木勺、火石、火絨以及其他應攜以麻醉魚的魚籐、煙草和手網等等,清點之後即向目的地進發。去時正值夏日的早上,這一隊由男女老幼編成的隊伍,每人身上背鍋背糧有如搬家,看人家臉上的喜笑,又如到野外去集體野餐或露營。一路上有說有笑,自晨出發要到下午三四點才能到目的地。到了目的地後,便開始休息,有人去找打魚籐的木頭,女人們則開始在河邊煮飯和準備露宿的地方。
次日中午十一點左右,河水被陽光晒熱了,頭目就命令各人把攜帶來的魚籐到河流的上方去打,打魚籐一般分二組,每組約十餘人,男女相間,男的先把魚籐用石或木打碎,使流出白汁;而女的各持一籃,內置菸葉,當頭目命令一下,於是男的將魚籐放在水裡,而女的用腳在水裡踏菸葉,直到踏爛,順水流光為止,男的一次又一次地打著魚籐。其餘的大人小孩都河中或水邊拾被麻醉的魚,把魚堆在一起,到下午四、五點時即告完工。頭目即派人分魚,參加的人皆可分得一份,大魚按條分,小魚因多,用籐盒來量分,然後用比籐盒要小的木勺來分,若再有剩則用手來抓,一把把地分。
第三天再到河上游去打魚籐,如此可繼續到第四天,但有時即打一兩天即歸。毒魚法只能行於晴天。在捕魚之先如果若有一個人說:「我們可得河中所有的魚」。他們認為就得不到魚,而要罰此人。
(2) 釣魚法
自5月到10月之間,三五男子,臨時組成到河畔垂釣,釣竿由家帶去,亦有臨時取材。一人一竿,一竿一鉤,後來演進到一竿雙鉤,初線上無浮標,今亦有之。釣鉤初無倒刺,後來亦有。用蚯蚓作魚餌,在河中可釣得烏仔魚guli tayal,一天普通可釣得四五十條,有時可多至二百餘條,釣魚每因地方不同而有三種不同的釣法:
- 急流釣魚法:多行於水急而有石突出之處先把魚鉤放於一處,隨著水流過到他處,再拿起來,放在原處,如此重覆三四次,若無魚上鉤則另換地方。
- 溪流釣魚法;在河床較深的岸邊行之,水流得很慢,人與水俱進,鉤不著地,人每走四五公尺之後,提鉤再回原處下鉤,如此來回走動。
- 靜水釣魚法:水不流動或流動不顯著的潭裡,人不必移動,可在岸上垂釣。釣魚是男人的事,往昔若遠離部落去釣魚,必有足够的人數,攜帶火槍以防太魯閣的敵人攻擊,在日據時代,亦有女人參加釣魚,如今已為純個人性的捕魚法了。通常在釣魚時禁止參加的人笑鬧和跳躍。
(3) 刺魚法
他們稱刺魚為vetak vəŋus,日據時代才有,而盛行於十餘年前,多行於夏季。由男子來作,尤其是下雨之後,待水清之後即魚很多。今因有電魚器而此法已為淘汰。刺魚時,利用水鏡和魚釵或魚槍,在深水的潭裡,人潛入水中,手持魚釵或魚槍,對準目的物之後,可射或釵到鰻魚或其他魚類。
(4) 照蟹法
南澳人稱照蟹為mivo gagaŋ,行於4月到6月之間,尤其是4月,因4月多雨,晚上自八點開始捉到深夜二點始歸。他們利用火把燃火,在水淺處照之以捉蟹,偶而亦可捉到鰻因為鰻蟹等在夜間看到火光就不動了,因此他們就用魚釵,毫不費力地把牠刺起來,而置於籠內。火把用竹子紮成,此法亦為日據時代才有。如今甚盛。
(5) 魚筌法
南澳人稱魚筌為jawa vəŋus,竹製魚筌,內置鍋牛、魚頭或醃魚作為誘餌,春末夏初盛行,在河邊水淺處,每隔一二十公尺按置一隻,用石塊壓住。每日傍晚放置,次日早晨前往檢視,往往可得魚、蟹、蝦、鱔、鰻等等,有時晚上到十二點左右即開一次此為4月產蟹多時。
(6) 堵水法
此法係日治時代禁止他們使用魚籐毒魚後採用,堵水捕魚的方法他們叫məlix vəŋus,亦為團體捕魚,因為有時化體力多,故以男子為主,婦女老弱從之。該法所利用之原理;是將河上游之水堵住,同時使河水改道,如是則下游之水,只有流出沒有流入,水面自然下降,婦女老幼即可在較淺或乾涸的河面上捕捉各種魚類。堵水法可分兩種:
- 若一條河,到某地分成二支,成Y型向下流,泰雅人選擇其中一支流行之。決定捕魚的區域後,先在此支之下游,圍以竹柵,使魚類不向下逸去,然後在分叉處築一堤,以堵住流水,而使之流向另一支流。堵堤的作法,先排一列大石於主支與分支交界之處,再排一列大石與之平行,相距約30cm,二列大石之間,實之以草,草上覆之以砂如是水即受堵而流向他支。
- 若沒有Y型的河,而河之某段多魚,一經大家決定,動員全村,以五十多個年青力壯者,在該河某段旁邊,挖一深約一公尺,寬三、四公尺,首尾與該段之首尾相接的人工河,同時在選定的河段之首築堵堤,其尾建竹棚,其法如a.令河水流經人工河而往下流,使得某段乾涸,以便捕魚。
(7) 杓水法
用笨箕,面盆等工具來杓水,古時即有,他們稱之曰xogun təsiluŋ,多使用於水不流動之處,如池塘與河潭,先用盛器如水桶和瓢等將水杓乾,用手捉魚。在低涯之處,無法杓乾,則二人在水中張之以布,另一人驅魚入布上,二人將布抬起,即可得魚。另一法亦常使用,即在低窪所在,填之以沙,使水位提高而外溢,即可捕魚,此法多行於堵水法中同時進行。
(8) 誘鰻法
南澳人稱vənek pəsikru təlage, vənek 是釣,pəsikru 是騙,təlage 是鰻,也就是誘鰻上鉤,誘鰻的竿較粗短,而鉤較魚鉤為粗大,用小青蛙放在鉤上誘鰻,將竿置於石上,或上壓一石,鉤繩落水。
另一法為一粗繩跨河而張,繫於河之二岸,繩上繫以誘鰻釣鉤,視河之闊窄而定繫鉤數目之多寡。此法行於5—9月之間,10月之後少用,多以壯年男子為主,仲岳一帶多行此法捕鰻,賣給平地人。
(9) 驅魚法
他們叫skopu zozo, skopu 是笨箕,zozo 是日語意為鰍,也就是說用畚箕捉泥鰍。自從他們下山種植水田之後,在田間的小溝裡,常有許多泥鳅和小魚,大人或小孩帶著畚箕和面盆,先將畚箕佈置好,然後在水中驅鰍和小魚入畚箕,很迅速地把畚箕提起,則可捉得泥鳅和小魚。
(10) 捕玳瑁法
我們在採集項內提到捕玳瑁(大海龜)的事,現在將其捕捉法略述於下:
4月到8月中間,尤其是67兩月,下雨天的晚上,玳瑁常到沙灘上來產卵,南澳的泰雅人自古即知此事,往昔他們從山上來到海邊,往往四五十人結隊而來,男女皆可參加,在流邊住上四、五天,白天他們在二十七公里長的海岸線上尋找貝殼,晚上分組在沙灘上尋找玳瑁每組二人,來回在海灘上巡走,當一發現玳瑁時,乘它不備之時,用手把它之側面按住,用力向上翻,玳瑁即四腳朝天,不能動彈了,然後用佩刀砍其四肢之關接,以免傷人,當場將它殺了,肉由大家分食。
(11) 電魚與海邊釣魚
這二項是最近南澳的泰雅人最流行的捕魚法,他們對這二法亦最感興趣,我們不時能看到背負蓄電瓶,手持通電手網和竹竿,在河邊電魚。傍晚時分,我們看到成群的南澳青年,騎著鐵馬,帶著魚具,奔向海邊,在沙灘上化去一個晚上,據我們的翻譯周清福君說,他每晚都去,釣一會魚就在沙灘上鍛鍊身體,效法祖先不睡覺的精神,一會釣魚,一會玩,一直到三四點鐘才回家。他們釣得的魚不出賣,而留作自食,若獲魚多則醃起來。